新闻动态
博雅笔谈第 38 期:百年工运映初心,劳动铸魂启新程
主持人语:
百年前,中国工人阶级以铁锤与镰刀碰撞的火光,点燃了争取自由与尊严的星火;百年后,十四亿双手正以千姿百态的劳动,编织着民族复兴的锦绣长卷。今年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一百周年,我们邀请不同专业的师生,共话劳动真谛。
劳动是体育场上的耐力跑,是聚光灯下的旋转跳跃,是键盘上指尖的舞蹈,它从不止于体力的消耗,而是智慧、情感与信念的共振。
百年工运史昭示我们:流水线上的螺丝与书案前的笔墨,田野间的麦穗与卫星发射塔的按钮,皆是托举时代的基石。
今日,新征程的号角已响彻云霄。让我们以专业为炬,以劳动为舟,将个体奋斗的微光汇入强国建设的星河。每一个精准的译词都在架设沟通世界的桥梁,每一次创新的舞步都在跃动文明自信的脉搏,每一页书写的思考都在积淀民族复兴的哲思——十四亿份热爱终将熔铸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史诗。
劳动者之歌从未停歇,它正随着时代的节拍,奔向下一程山海。
仇继锋,通识教育学院党委委员、外语党支部书记、副教授
文学教师视角:劳动美学的诠释——谁在定义劳动之美
《诗经》里的劳动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记载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也镌刻着劳动者的智慧与生命体验。
《诗经》里有“夙兴夜寐”从事采摘、狩猎、捕鱼、砍伐、修理农具、筑屋、稼穑等农事活动的百姓,有恪尽职守“夙夜在公”“尽瘁国事”的官吏,还有征途上“夙夜无已”的将士。我们看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浪漫的背景里是“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的勤恳采荇人;我们感叹“七月流火,九月授衣”里蕴藏的农人观象授时的智慧;在“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重章叠唱的反复咏叹中,我们的心,也可以触碰到田间地头、山坡旷野之中那三五成群的劳动者一边劳动一边欢笑的无比灿烂的快乐。《诗经》赞美劳动者,也怒斥着“不稼不穑”的“寄生虫”,批判着“食我黍”的如硕鼠一般的剥削者。劳动,赋予了人生而为人崇高的尊严与价值,给予了人们对生活的掌控感、踏实感和安全感。
劳动里,是人民憧憬的美好、安宁、和乐。《采葛》中“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思念与采撷的劳作交织,《君子于役》里“如之何勿思”“苟无饥渴”的牵挂与鸡牛羊归家的祥和映衬,反映着人民平凡而朴素的愿望:所爱之人有家可安,有食可餐,有衣可暖。正因如此,日复一日平静的劳动使这些直白的深情如此动人心魄。
时光飞越,如宇宙星辰之一瞬。抚过《诗经》的文字,三千年前一个个鲜活的古人在那个遥远的时空里辛勤不辍,我们总在一些经意或不经意的时刻触摸到他们滚烫的悲欢。他们心系着日出日落与万物更替,心系着寒来暑往与日用饮食,他们把悲喜揉进了春种夏耘秋收冬藏里,咏叹着清清朗朗的心事,迸发着郁郁勃勃的生命力。这生命力,早已将“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信念熔铸进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里。今天的我们,正带着这份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骨血里的坚韧、顽强、笃定、不屈的品质,以及劳动中所构建起的民族信仰大步昂扬地走向未来。
张兴茂,文艺理论党支部书记、博士、副教授
弯腰种下的星斗 终成银河
晨光初露时,古老的青铜锄凿破土壤的沉默,《诗经·七月》的农谣在田垄间流淌。几千年前的先民们将四季刻进骨血,春耕的汗珠与秋收的谷粒,编织出文明最初的经纬。那些被烈日灼烤的脊梁,在《观刈麦》的诗行里弯成镰刀的弧度,将“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艰辛,凝结成绵延千年的生存智慧。风斜雨细的南宋稻田中,杨万里的笔锋捕捉到蓑衣斗笠下的倔强。拔秧小儿与插秧壮汉的剪影,在泥泞中泼墨成动态的《耕织图》。
几千年后的实验室里,人工智能系统取代了锄犁,数据流冲刷着田埂。可那份凝视麦穗抽芽的专注,依然在科研人员研究各种算法的目光里流转;农人仰望云霭时的焦灼,化作程序员调试模型时的屏息。城市高楼的玻璃幕墙倒映着数字世界的璀璨,外卖骑手穿行雨巷的身影,与古诗文里“馌妇耕夫”的轮廓悄然重合。站在2025年的春夏里回望,方知“忙有所值”的真相:那些被收藏的勤勤恳恳的时光,终将让平凡的日子,书写成比岁月更辉煌的篇章。
李瑞云,文艺理论系博士
外语教师视角:劳动语言的转译——跨文化语境下的劳动
劳动谚语中的文化隐喻与人类共响
劳动谚语是民间智慧的结晶,不同语言中的劳动隐喻折射出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中文常常运用自然意象来比喻劳动,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No pains, no gains),将农耕经验抽象为普世真理;而英语谚语直指效率与结果,如“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体现了工业时代将时间与金钱等同的实用主义。中文劳动谚语强调集体协作与持久付出,像“众人拾柴火焰高”(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Constant grinding turns an iron rod into a needle),隐含着对毅力的推崇。相比之下,英语谚语更注重个体智慧与即时回报,如“Work smarter, not harder”(巧干胜于苦干)、“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凸显了西方文化对个人能力和效率的看重。这些差异可追溯至不同的传统生产方式:中国以精耕农业为基础,劳动与节气、土地紧密关联;而欧美国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劳动更被视为可量化的生产行为。然而,有趣的是,一些劳动隐喻在不同文化中不谋而合。中文的“熟能生巧”(Practice makes perfect)与英语的“Use makes mastery”异曲同工,都揭示了技能习得的普遍规律,这种跨文化的共鸣或许源于人类共同的劳动体验。无论我们来自何方,无论我们说着何种语言,当我们拿起工具,投身于劳动之中时,都能感受到那份付出与收获的喜悦,以及通过努力提升自我的成就感。
张珣,外国语言文化系教师
觉醒的钢铁与沉默的脊梁:中西劳工文学形象差异与劳动价值的跨文化映照
劳工文学作为一类以劳动者生活为叙事中心的文学形态,在欧美文学传统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对工人日常生活的描绘、压迫处境的揭示与阶级斗争的书写,劳工文学不仅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下的社会现实,也建构了西方世界中劳动者的文学形象与文化记忆。在众多欧美劳工文学作品中,杰克·伦敦的《铁蹄》(The Iron Heel)和左拉的《萌芽》(Germinal)无疑是具有代表性的文本。这些作品中的工人形象,既体现了文学对现实的反映,也折射出不同历史语境下对劳动意义的不同理解。
以《铁蹄》为例,杰克·伦敦以未来史的体裁讲述了一个工人阶级在资本寡头压迫下奋起反抗的故事。小说中大量使用政治性语言,将工人塑造成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的阶级代表。在如下片段中:“The laborers have begun to think, to reason. They know now that their lives are being stolen from them. The beast has devoured them long enough. They are awakening, they are organizing, they are coming together.” 这一段语言节奏强烈、情绪高昂,突出了工人阶级“觉醒—组织—反抗”的逻辑路径。这种语言风格不仅塑造了工人作为历史主体的英雄形象,也体现了美国早期社会主义思想对工人阶级的寄望。
中文译文可为:“劳工开始思考,开始推理。他们现在知道,他们的生命正在被偷走。野兽已经吞噬他们太久了。他们正在觉醒,正在组织,正在团结一致。”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文的重复修辞与动词的递进,是为了强化其鼓动性与情绪感染力。然而,对于中文读者而言,译文中的“野兽”与“生命被偷走”等表达可能带有较强的象征性与文学化色彩,这种译法在政治语境不同时,接受效果亦会有所差异。如何既传达出原文的批判精神,又不使译文陷入过度直译的机械化,是译者面对的关键问题。
中国当代文学中“劳动者”常被书写为坚毅、奉献甚至理想化的角色,欧美劳工文学则更多关注个体的痛苦、愤怒与抗争。在中国文学中,劳动者常被作为国家建设或社会道德的象征性人物出现,如《创业史》中的梁生宝,《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等形象,虽也承受磨难,但始终以坚韧不屈、积极向上的品格引导读者情感。而欧美作品中的工人形象则更加复杂,他们可能愤怒、迷茫,甚至暴力,文学的任务不是美化劳动,而是揭示劳动中被遮蔽的现实。这种不同的文学立场背后,正是中西对“劳动价值”的不同理解:前者强调劳动的社会意义与集体荣誉,后者则聚焦劳动的个体境遇与权利诉求。
在翻译和教学实践中,引入这些经典劳工文学片段,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与翻译能力,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不同文化语境下“劳动”这一概念的意义。通过对文学中工人形象的译介与讨论,我们不仅能够理解文学对社会现实的反馈机制,也有助于在全球化语境下推动劳动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与认知共识。
闭珊珊,外国语言文化系教师,在读博士
体育教师视角:劳动身体的解码——身体的诗意与科学
劳动中的运动科学:课堂里的千年身体密码
作为一名高校体育教师,我的劳动观扎根于对身体的深刻理解——劳动与运动,本质上是人类对自身力量的探索与优化。传统劳动中的插秧、打铁、挑担等动作,蕴含着与体育训练相通的力学智慧,而我的使命,就是让这些古老的智慧在现代体育教学中焕发新生。
农耕文明塑造了人类最基本的运动模式。插秧时的弯腰、起身,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而是髋关节铰链运动与核心稳定的完美结合,这与现代硬拉、深蹲的训练原理高度一致。铁匠抡锤时,力量从脚跟传递至腰背,再经手臂传导至铁砧,这一动力链与标枪投掷、排球扣杀如出一辙。太极拳中的“搂膝拗步”,其重心转换与田间锄地的步伐几乎相同,都是利用下肢力量带动身体平稳移动。这些劳动动作,本质上是最符合人体力学的“功能性训练”。
真正的体育教育,应当回归人类最本真的运动模式——因为最好的训练,往往早已写在祖先的劳动中。因此,在我的体育教学中,我也会借鉴传统劳动的智慧。例如:太极拳中的“搂膝拗步”“海底捞针”与稻田除草时的腰部扭转角度高度吻合,均符合脊柱旋转的最佳力学模型。插秧与柔韧性训练,长期弯腰劳作的农民,髋关节灵活性往往优于久坐的现代人。受此启发,我在热身环节引入类似插秧的屈髋练习,既能提升柔韧,又能预防运动损伤。我常对学生说:“体育场就是你们的田地,每一次奔跑、跳跃、投掷,都是在耕种自己的体魄。”我希望学生不仅能掌握运动技能,更能理解身体与劳动的深层联系。
陈梦菲,体育系教师
青年学子视角:感悟劳动——当代青年的劳动见解
在翻译中书写劳动的精神底色
2025年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也是我们再次审视劳动价值、回望工运精神、展望未来劳动形态的重要契机。作为一名从事艺术文献翻译的研究生,我希望从自身的专业视角出发,重新理解劳动的意义:劳动,不仅是体力与汗水的结晶,更是思想与精神的淬炼。
翻译,是一种“隐性的脑力劳动”,却蕴藏着高度的创造性与文化张力。在我日常的学习与研究中,每一次对术语的反复推敲、每一段晦涩文本的释义重构,既是对知识秩序的深入探访,也是与文化异质性之间的耐心博弈。译者如工匠,既要有语言的敏锐度,也要具备思维的韧性。翻译的劳动正是让那些“远方的人们”的思想和审美得以进入我们的语言世界。而对于我所在的艺术文献翻译专业来说,这项工作更是一种承载与再生的劳动。这种跨文化、跨语言的知识劳动,是高度复杂的脑力付出,亦体现着新时代劳动者的精神特质——专业性、创造性与奉献性。
这种劳动具有深远的传承价值。20世纪80年代,以《美学译文丛书》为代表的一批译者,在政治、学术、语言资源三重匮乏的条件下,完成了近乎“开荒”的文化工程。他们将康德、黑格尔、维特根斯坦、杜威等人的著作和思想引入中国,推动本土美学话语的现代化进程。这些无声的劳动者,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思想的活水。
今天,当我坐在灯下,为一段德里达的隐喻思辨苦苦寻解时,我能清晰感受到自己与那一代知识劳动者之间的精神连结。我的翻译不仅是学术训练的体现,更是对“劳动·传承”的具体践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我们应勇于探索劳动与创新的融合路径:翻译不仅是文本转换,更是文化的再创造。在转换过程中,译者既要搭建理解的桥梁,也要打开认知的新维度。我在参与翻译艺术文献的过程中,也在思考:如何使译文既忠于原意,又契合中文美学的表达传统?如何在保留思想深度的同时服务本土文化建构?这些问题的思索与实践,就是通识教育所倡导的批判思维与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
在新时代的知识型社会中,脑力劳动同样承载着推动社会进步的能量。文本翻译、科学研究、艺术创造、体育训练等专业行为,看似差异巨大,其实都可归属于广义劳动的范畴,它们都是在践行“劳动·传承·创新”的时代精神。
回望过去,我们致敬那些为理想而奋斗的劳动者;展望未来,我们更要在多学科、多维度中深化劳动的内涵。作为新时代青年,我愿以语言为桥梁,以精神为犁铧,在翻译之路上续写劳动者的崇高使命。
谢雨岑,通识教育学院2023级研究生、艺术文献翻译专业
译海拾贝:在字里行间感受劳动的份量
作为艺术文献翻译专业的学生,我在多语种转换中逐渐读懂:翻译从不是简单的语言对译,而是用耐心与汗水搭建文化桥梁的劳动过程。无论是电影台词的灵动转译、音乐歌词的韵律重构,还是文学作品的情感传递,每一次字斟句酌都是对“信达雅”的虔诚践行。而最让我难忘的,是为家乡金寨翻译旅游宣传手册的经历——那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文字,让我真正触摸到翻译劳动的温度与分量。
当“千亩映山红——云端的红色诗篇”摆在面前,我意识到这不仅是词语转换,更是金寨红色历史与山水诗意的跨文化传递。“映山红”该直译还是音译?“葛根宴”“竹林土鸡汤”如何让外国游客既懂食材又感温情?原来,最动人的翻译是带着对土地的热爱去深耕细作。
有人说翻译是“戴着镣铐的舞蹈”,我深以为然。这镣铐是对原作的敬畏与对读者的责任,而舞蹈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用劳动破除语言壁垒的勇敢尝试。从专业术语的查证到历史典故的考据,每一次攻克难题的喜悦,都在印证: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脚踏实地的耕耘。那些被反复修改的译稿、画满批注的词典,正是翻译劳动者最朴素的勋章。
无论是艺术文献的深度翻译,还是为家乡文旅发声的文字工作,本质都是以劳动为笔,在文化交流的画卷上添砖加瓦。我深知自己仍在成长,但每一次字斟句酌的坚持、每一份对细节的较真,都是对“劳动最光荣”的生动诠释。我愿继续做文化长河中的摆渡人,用双手的劳作让更多美好跨越山海,抵达人心!
王荣兵,通识教育学院2024级研究生、艺术文献翻译专业
以舞步丈量青春,用汗水浇灌理想
当我在“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晨光中舒展肢体时,作为舞蹈专业的研究生,不由自主地从肌肉记忆里唤醒对劳动本质的思考。路遥“劳动自身就是人生目标”的箴言,在舞蹈语境中获得了双重印证——我们既是用身体诠释艺术的劳动者,更是劳动精神的血脉传承者。
舞蹈作为艺术的一种,它的起源与发展始终与人类的劳动实践紧密相连。《毛诗序》中所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句话深刻揭示了舞蹈艺术始终烙印着劳动的基因。例如,在中国最早的歌舞《葛天氏之乐》第四段“奋五谷”中,便以舞蹈的形式庆祝丰收,展现了原始先民对劳动成果的崇拜与期待。从汉代农耕祭祀舞蹈《灵星舞》对劳作场景的模拟,到新中国成立后女子群舞《丰收歌》对江南水乡劳作动作的艺术转化,这一过程生动体现了“劳动动作符号化”的演变发展。《灵星舞》通过16名男童手持镰刀、斧子等农具,将耕种、收割等日常生活动作模拟再现了劳动场景。而《丰收歌》则将劳动妇女收割稻谷的动作提炼为“双晃手接踏步翻身”舞蹈语汇,原来劳动记忆可以转化为如此灵动的身体诗篇。
舞蹈艺术以身体为载体,为劳动精神赋形。在日常学习和排练过程中,我对“劳动”二字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排练厅里,指导老师们放弃假期时光,陪伴我们从晨曦微露到星辉漫天,用行动生动诠释了劳动精神的深刻内涵。作为表演者,在演绎国标舞作品《黄河》时,那些从日常劳动中凝练升华的舞蹈语汇,让身体与心灵产生强烈共鸣——每一次屈伸旋转都仿佛触摸到劳动者的生命律动。从ac米兰赛程直播80周年校庆的璀璨舞台,到大化瑶族自治县30周年庆典的民俗盛会,再到青秀区新兵入伍仪式的庄严时刻等等,这些文艺排演任务既是艺术锤炼场,更是劳动教育实践课。当汗水浸透练功服,反复打磨的动作终成完美,那份由劳动孕育的充实感与成就感,已然超越表演本身,成为滋养艺术生命的丰厚养分。我们以舞步丈量青春,用汗水浇灌理想,在艺术实践中读懂劳动创造美的真谛。
李梦菲,舞蹈学院2024级研究生,舞蹈表演专业国际标准舞方向
茶山与篾匠:三江写生笔记里的劳作之美
上个月跟着导师开启了三江写生采风之旅。我们一行乘车穿梭于重峦叠嶂之间,沿着虬曲山路上行,绕过道道山脊,路旁漫山遍野的茶园,瞥见劳作的阿公阿婆穿着花红的外衣,好似一朵朵山花在绽放。山风沿着车窗渗入,挟着茶香的清冽拂过面颊,吹开略显烦闷的眉头。
下车便闻山歌破空,四顾寻声,远山茶垄间一列绛红身影迤逦而下。采茶人负篓踏着羊肠小径,将浸透晨露的劳作谱成归途的谣曲。近观方见背篓沉坠:布带深勒肩胛,篾条箍着满篓紧实的春茶。不见簌簌叶响,唯有汗渍在篾隙间结晶,劳作的人民总是以实际的成果呈现其价值。
圩场边,小贩斜倚在三轮车旁,足尖点着电子秤与街坊闲聊着。不久,人群逐渐嘈杂起来,采茶人排成小队,把背篓放在脚边,花红的衣着也褪去,摘下雨帽悠然扇起风来。不久,嘈杂声渐弱,人群慢慢散去,地上的彩布散落着从竹篓翻落的茶叶。远处炊烟袅袅,举目远眺,一位老农坐在屋前台阶上,正在篾织着鸡篓。近前细观,沟壑纵横的额间沁着细汗,古铜色的手掌青筋虬结。篾条在指间翻飞如燕:左掌压住经篾定骨,右腕抖腕引纬,时而屈指轻叩篾身,竹片便服帖地咬合成网格。未及半袋烟工夫,篾影经纬间已浮出浑圆篓形。我凝立许久,老人始终缄口,唯有竹篾折裂的脆响在晨光中起落。篾刀起落的角度精确如古法,偶尔抬眼扫向门前马路上的匆匆车流,手中活计却未缓分毫。
三江的大山里有很多质朴的故事,这里人民淳朴,辛勤劳作,昼出夜归,用最朴素的方式进行耕耘,就像朵朵山花绽放在山水田地之间。结束采风回到学校,那边的木楼、山景,还有那位老者的依然时常浮现于眼前。
三江的山里藏着数不清的质朴故事。天刚蒙蒙亮,采茶人便背着竹篓穿行在雾里,傍晚又踩着夕阳把收获与喜悦背回家。他们的生活像山涧溪流一样简单清澈:播种时弯腰的弧度和茶树一样低垂,收获时笑声和山风一样爽朗。回到学校画室整理写生稿时,三江的点点滴滴总在笔尖浮现:吊脚楼的木纹里还留着阿婆手掌的温度,山脊的轮廓叠着采茶人绛红色的身影。最难忘那位编竹篓的老者,篾条在他手里跳着格子舞,粗糙的指节一压一挑,无不体现出他对这片大山的熟悉与热爱。
张阳,美术学院2024级研究生,美术与书法专业版画方向
三江写生手稿作品
三江写生手稿作品
三江写生手稿作品
一审:李佳
二审:秦记洪
三审: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