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 晨(沈阳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摘要:20 世纪 60 年代后现代文本理论的旋风席卷过后,历史书写的视角发生了转变,读者中心论作为新视角被强势提出,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的关系与各自的独特性引导了新时期的学术发展。作为一位身处后现代思潮下的学者,英国音乐批评家诺曼·莱布雷希特以...[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1-04-28
-
作者:李莉(ac米兰赛程直播音乐学院)摘要:明清时期,乡饮酒礼被推行至地方,其乐制在清乾隆朝得以复兴。乾隆《黄梅县志》对府县的礼乐行为描述得十分详细。但由黄梅县乡饮酒礼的历史记载可知,这样的音乐场面可能在乾隆十九年(1754 年)盛典中呈现,也可能仅是文人理想中的一个“礼乐景观”。湖北...[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1-04-28
-
作者:朱 萍(南京晓庄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摘要:自 1932 年下半年左翼力量介入中国电影开始,至 1933 年底“软硬”之争爆发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影评人小组”和“电影小组”,有组织、有计划地发表大量电影批评,确立“意识”第一、“技巧”第二的核心批评标准。左翼影评阵营初期存有观念分歧...[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1-04-28
-
作者:周爱军(上海戏剧学院教务处)摘要:1927 年 4 月,时任《新闻报·本埠附刊》编辑的徐耻痕以“外行人”的身份编辑、出版、发行了《中国影戏大观》。时至今日,《中国影戏大观》仍是研究中国早期无声电影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也是研究中国早期电影从业者、电影创作环境特别是中国早期电影专业...[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1-04-28
-
作者:张明学 吴柄铄(广西大学艺术学院)摘要:抗战戏剧运动是一场群众性的文化运动。戏剧工作者在吸取西方戏剧养分的同时,对传统地方戏进行了改造,创编出许多新剧。抗战戏剧呈现出大众化、本土化和时代化的特征,走出了一条民族化的道路。上海成为戏剧民族化的起点,重庆文化城、桂林文化城...[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1-04-28
-
作者:范丽娜(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 许敬婷(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摘要:清代杭州圣因寺藏传贯休《十六罗汉图》,在罗汉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现存其丁观鹏摹本、圣因寺刻石等不同版本,对乾隆朝及以后的罗汉图创作和鉴藏影响深远。该图旧藏本在乾隆第一次南巡时曾被进献清廷,皇帝并未接纳...[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1-04-27
-
作者:荆 琦(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摘要:20世纪50年代中期,俞剑华响应国家给予民族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的全部遗产应有重视与系统研究的号召,赴敦煌莫高窟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考察,并以此为基础编撰十万余字的《敦煌艺术》一书,使用文字数据与绘画作品翔实准确地记录下敦煌石窟艺术的...[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1-04-27
-
作者:唐 波(南京艺术学院 美术学院)摘要:疏密二体”出自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顾陆张吴用笔》,本指两种用笔方法,今人却对其多作“线条多少”或“两种风格”理解。张彦远把密体用笔生动喻为“盼际”,把疏体用笔形象说成“离披”。从造型艺术技术史角度而言,密体用笔源自远古刻描法,逐渐...[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1-04-27
-
作者:白 文(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摘要:敦煌莫高窟第285窟西壁作为该窟的核心,表现了一出以释迦为核心的娑婆世界庄严神圣的宏大景观。其场面的日月、梵神组合、诸天、大众对应灵山圣会的人天秩序、神通、梵和出世,可视作《法华经·序品》中释迦的无量义三昧禅定神通的奥妙与深邃,即释迦...[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1-04-27
-
作者:张 超 郭泽宇(贵州大学美术学院)摘要:神主碑是四川地区清代民间墓碑最常见的形制之一,其造型遵循标准的碑帽、碑身、碑座三段式结构。碑帽在半圆形的拱顶式基础上又演变出卷云式、窃曲式等造型样式,并以不同的工艺手段和主题内容进行装饰。碑帽的装饰是民间匠师对中国传统适合纹样的...[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1-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