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国际博物馆日”学术系列讲座第二场圆满完成
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国际博物馆日”学术系列讲座第二场于2023年5月19日在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一楼多功能厅举行。此次讲座的题目为《“非遗传承,文化建构”互渗语境下的民族音乐舞台表演研究——兼论当今民族艺术舞台音乐表演符号的缺失与嬗变》,由杨民康教授主讲,楚卓教授主持。
楚卓教授主持
本次讲座从理论界定和梳理入手,结合一些表演实践中存在的实例个案展开初步探讨。杨民康教授在讲座中首先就传统音乐舞台表演的缘起及含义进行论述,阐明传统音乐舞台表演作为与非舞台化的民间音乐表演相对的概念,是“非遗”音乐通过文化建构,走向审美创新和艺术殿堂的分水岭!以四组图片的形式带领我们领略早期与当代舞台化与非舞台化的变化发展,在这些变化当中,杨民康教授认为民间音乐表演在成为“非遗”之后,民间音乐的“经典化”就显得无处不在,例如将许多民间音乐用乐谱的形式记录下来,这种“乐谱化”也是“经典化”的一个表现,其次传统史诗被“书写化”也成为“经典化”的一个符号。其后对舞台音乐表演与传统音乐舞台表演作出定义阐释,强调在舞台音乐表演中有两个关键词,分别是表演和舞台,两者相互联系、彼此制约。而传统音乐舞台表演中音乐表演作为文化符号,是由音乐文化模式(深层结构和内隐因素)、声音景观、表演行为、表演过程、表演场域、文化语境等因素和环节共同组成。
杨民康教授讲座现场
杨民康教授在讲座中阐述的第二点内容是对传承、建构、创新以及内化、外化、客体化进行阐述,本次讲座中主要就传承、建构、创新三点内容,包括宏观层、中观层、微观层三个方面,主要对宏观层面的认识进行深入阐释。从宏观层面中详细阐述对“传承-建构”二元关系的理解,从三种视角出发去看待两者的关系:从研究者视角、“表演者”视角、读者视角一一进行阐述。由此总结出:“传承与建构”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传承与传统文化概念系统相关,建构则与身份认同概念系统相关。其后对音乐舞台表演中乐队缺失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当今艺术舞台音乐表演符号的缺失和嬗变,体现在由于外部与内部环境因素的交互影响,发生两个变革型的趋向:一是国有艺术表演团体转型对舞台表演格局的变化和重组具有较大影响;二是再旅游经济项目和“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的开展下,非舞台化表演形式向舞台化表演形式转换发展。最后对此情况杨民康教授提出三点建议,着重强调人才培养形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以应对中国民族音乐乃至世界音乐文化多样性、多维性发展的迫切需求。
研究生提问现场
在讲座的最后,杨老师结合自己丰富的研究经验和专业知识,对3位学生的现场提问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并提出许多宝贵的学习研究建议,现场讨论交流气氛十分热烈。
我校侯道辉校长为杨民康教授颁发感谢状
讲座结束后,ac米兰赛程直播校长、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东盟音乐文化交流与研究中心主任侯道辉教授为杨民康教授颁发了感谢奖状,希望杨老师为我校学科发展、重点基地建设多提宝贵意见。此次讲座让同学们深刻领会到应在民获音乐学的中国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完普中国经验,以图达到从音乐表演、对象研究、学术探讨和学科建设等不同侧面去建构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与表演实践完整学术体系的最终目的。
讲座合影